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电子游戏pg属于官方电子吗 > 新闻动态 >
国庆档那个钟一敲,说实话,心里还是有点期待的,毕竟是《志愿军》三部曲的终章。结果呢,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。9月30号早上九点,九个小时,票房才七百来万。你想想,号称花了15个亿的大制作啊,这开局,简直比天气还冷。不光是它,连黄渤那部喜剧《浪浪人生》,也是惨兮兮的二百多万,整个市场都跟霜打了一样。
但这票房数字吧,虽然难看,但还不是最让人想不通的。最让人挠头的是,这么一部从头到尾口碑就没起来过、市场也肉眼可见地在降温的系列,陈凯歌导演的儿子,陈飞宇,居然在最后一部里,硬生生撑起了一个小时的核心戏份。这背后到底在想什么?看完电影你可能就懂了,那份父爱,真是沉甸甸的,有点“用心良苦”过头了。
咱们从头捋一捋。《志愿军》这三部曲,你要问谁是真正的主角,雷打不动的那种,那肯定不是哪个历史上的大将军,也不是哪个演技派老戏骨,就是陈飞宇演的那个虚构人物,孙醒。这个角色的存在,本身就像个bug,一直在挑战你的叙事逻辑和历史常识。
第一部,松骨峰。那仗打得有多惨烈,历史书上都写着,最后活下来的就7个人。好家伙,孙醒,就是这七分之一。从这儿开始,很多人就闻到那股味儿了,不对劲,太不对劲了。为了让一个虚构的角色显得“传奇”,历史的残酷性,就这么轻飘飘地被开了一道方便之门。
行,活下来就活下来吧。到了第二部,战场换到了铁原,时间地点全都对不上了,这人怎么过去?正常编剧估计得头疼死。但陈导思路广啊,直接给安排了个“失忆”。一个在松骨峰被打到失忆的重伤员,稀里糊涂地就爬上了一辆补给车,跟快递似的,直接给你送到了新地图。然后呢?摇身一变,战斗力满血复活,成了个兰博,枪法神准,还能跟朱一龙演的主角平起平坐,戏份一点没少。
这种操作叫什么?这不就是“剧情空投”吗。孙醒这个角色,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了,他就像个游戏里开了挂的玩家,不管版本怎么更新,地图怎么换,他总有自己的VIP通道,强行挤进主线任务里。所以当第二部结尾,他在林子里打完枪战掉下悬崖失踪的时候,说真的,谁心里不跟明镜儿似的?这哪是结局,这不明摆着是为下一部出场做铺垫嘛。
果然,《志愿军3》一开始,人不仅活蹦乱跳的,还提拔成了副排长。陈凯歌为儿子搭的这个台子,到终章,算是唱到了最高潮。这最后的亮相,足足一个小时,简直就是一场为他量身定做的告别演出。
为了让这个角色看起来更“有血有肉”,陈导也是拼了,在这么严肃的战争片里,硬是塞了一段偶像剧式的感情戏。孙醒和张子枫演的那个女谈判官,在炮火连天的战场间隙,居然能找到地方私会。女方说自己请了十分钟假,陈飞宇的角色呢,一脸得意地说自己“请了一个小时假”。我的天,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,这种对话听着,你是什么感觉?就是俩字:出戏。
俩人还交换信物,张子枫送照片,孙醒回赠一本美军的机密报告,这操作也是够神奇的。一切都像是在为一场盛大的生离死别做准备。铺垫做足了,大戏开锣。为了凸显儿子的英勇,陈凯歌把他从整个战场群像里单独拎了出来,给他安排了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爆棚的追逐战。
就看陈飞宇演的孙醒,为了追一个美军长官,跨火堆、钻草垛,各种好莱坞动作片里才有的桥段,全给他用上了。这场追逐戏的终点,也设计得很有意思,是在正在谈判的中立区。那个地方,规矩是不能开枪动武的。
所以孙醒的结局,就是这场“父爱如山”大戏的最高潮部分。他不是像一个普通战士那样,牺牲在冲锋的路上,而是死在了一场充满戏剧感的“文戏”里。他在中立区,跟那个美军长官来了一场关于“美国那么强大为什么要欺负人”的哲学辩论。
结果对方被说破防了,违反规定,从背后掏枪,一枪,正中胸膛。就这么着,这个贯穿了三部曲、开了无数金手指的虚构角色,用一种极其“有仪式感”的方式,下线了。这个设计的目的,说白了,太明显了:用孙醒的死,来反衬“中国人守信,绝不在中立区开枪”,最后再升华一下谈判桌上的公平正义。
为了让儿子的牺牲显得那么与众不同,那么意义非凡,陈凯歌导演真是把能想的招都想了。只是,这种刻意到不行的拔高,跟真实历史的那种厚重感一比,显得特别轻,轻得像根羽毛。更讽刺的是什么?电影里也出现了黄继光,真正的战争英雄,但他的戏份跟孙醒那一个小时的个人秀比起来,连个零头都算不上,一晃而过。
当陈飞宇的角色终于死了之后,整部电影的节奏,哗啦一下,全散了。一会儿是谈判桌上吵架,一会儿是坦克战场上打几炮,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好像没了主心骨。看到这儿,观众才算彻底回过味来,搞了半天,孙醒这个角色,才是串起这三部曲的隐形主线啊。
15个亿的总投资,按电影票房的回本规矩,三部曲加起来怎么也得卖到45亿才能不亏本。现在呢?前两部加起来才刚过20亿,第三部这开局,基本上是凉透了。整个项目面临巨额亏损,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。陈凯歌导演,可以说把自己拍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、《长津湖》积攒下来的声望和市场号召力,全都押在了这上面,结果换来的,很可能是一场商业上的滑铁卢。
再看看今年的市场,风向也变了。观众对这种正能量大片,已经开始审美疲劳了。《731》关注度那么高,最后票房也没过16亿;花了10个亿的《蛟龙行动》,更是亏得一塌糊涂。就连吴京,都聪明的选择回归自己最擅长的动作片领域了。这都说明,这个题材,可能真的需要降降温了。《志愿军》的失败,或许不光是电影本身的问题,也是市场大环境的必然。
现在回头再看,陈凯歌导演的“良苦用心”,不就一清二楚了吗。他可能从一开始,就没打算拍一部纯粹给观众看的历史战争史诗。他更像是在用15个亿的投资,用中国电影工业最顶级的资源,给自己儿子陈飞宇,量身定做了一部跨越三部电影的“英雄成长日记”。从松骨峰那个死不了的小兵,到铁原的失忆战神,再到金城前线那个死得轰轰烈烈的悲情英雄,每一步,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这份父爱,你能说它不深沉吗?甚至可以说是伟大了。但问题就出在,这份爱,放错了地方。当宏大的家国历史,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背景板;当真正的民族英雄,被一个虚构出来的“天选之子”抢走了所有光环,那观众用脚投票,用电影票来表达自己的态度,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电影说到底,是拍给大众看的公共艺术,而不是一部无比昂贵的家庭录像带。陈导的这份良苦用心,市场和观众,终究还是没领这个情。
下一篇:没有了